close
  有點忍不住想爆出來的碎碎念..

  Michael Jackson,1958年出生。1960年代與1970年代,以傑克遜5人組樂團的主唱開始了他的音樂歷程,並於1979年開始了個人獨唱生涯,最終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歌手之一。至今他已在全世界銷售了約7.5億張唱片,他的《Thriller》專輯更是音樂史上銷量最高的唱片,全球銷量超過7000萬張。麥可一般被與貓王、披頭四兩組歌手並列為流行樂史上最偉大的不朽象徵,並被譽為「流行音樂之王」。

  然而,近年來媒體更感興趣的卻是他膚色的變化和怪僻的生活方式。

(節錄自維基百科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Michael_Jackson





  算一算Michael Jackson也50有了,最近準備開的演唱會卻依然人氣不減,網路上黃牛票叫價至台幣6位數的現象不難見到歌迷瘋狂朝聖的程度;即使像我們這種1990以後出生的人,有些聽到他的名字,仍會像五雷轟頂一樣,興奮、震懾。

  但就如維基上所說的,近年來,媒體對他的反應,卻大抵是對他的膚色嘲笑;前前後後不知有幾十次的整形手術,使「漂白」「沒鼻子的人」諸類偏負面名詞都讓人聯想到麥可。

  然而,我們卻「僅僅」是嘲弄而已。




  有句名言說:「遺忘大屠殺,就是二屠殺。」歷史對我們的重要性,是在可以藉此鑑得失,避免重蹈錯誤;我們常說若A朝可以以B朝大行分封造成的負面影響為鑑,便不會在A朝末幾年因為跟B朝同樣的原因而亡國,或是說C朝如果可以拿D朝的成功當例子,就不會因為行郡縣而使其加速毀滅。但,說歸說,我們真的聽進去了嗎?

  我想說的是,Michael Jackson 他的負面新聞我們猶言在耳,為什麼又犯下跟他一樣的錯誤呢?

  為什麼,就如同麥可極力想把自己變成白人一樣,我們也極力的想把自己混上濃濃的洋味,而不考慮其後果呢?




  近期有一份雜誌,當中訪談到某個名人。我並沒有要抨擊這位名人的意思,只是覺得他裡頭說到的一句話很有意思。「想要學好英文,就要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用英文思考。」

  此時我想到的是:那中文呢?

  是啊,那中文呢?我們常常在說「哎呀!英文是國際語言,要好好學呀!」,教育部長說「哎呀!英文是國際語言,要好好學呀!」,然後人人皆存此思想,甚至在午夜夢迴之時,霎然驚醒,「哎呀!英文是國際語言,要好好學呀!」

  這種說法當然是有點誇張,但是我國中文教育程度嚴重不足倒是不容置喙的。簡單的說,我們以為中文是「與生俱來」便會的一門科目(這真是奇怪的思想!),不必太過雕琢;我們以為英文是「競爭的重要工具」,於是小三開始送進家教班學英文的大有人在,而小三送進家教班學中文?八成是瘋了!但是有沒有人想過,中文是華人的根啊!去掉了根,文化的大樹便很快就會死亡;又或者,從現代人最重視的「利益」考量,難道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,真的比英文要落上那麼大一節嗎?

  唐朝因為士風衰微,宋代因而強調士之氣、興理學;至明代因各家說法不一,清代因而起了考據之風。這些歷史,相信台灣由南至北有幾萬甚至更多的人可以輕鬆地說出來,但,在看到文學經歷了如此波折演變之後,有沒有想過要傳承它、開創中國文學的新境界呢?顯然是沒有;從光復至今已逾一甲子,我們不但沒有新的思想或發現,反而只會打開嘴巴趴擦趴擦地唸英文單字。一言以敝之,今日的人,可以把「It rains cats and dogs.」這句英文俚語倒背如流,卻連一句「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」都說不出口,這難道不丟臉嗎?



  Michael Jackson 極力想把自己變成白人,整型卻為他帶了來畸形的臉,還有眾人的嘲諷;我們極力的想把整櫃的英文教科書吞進肚裡,好往美洲飛、往歐洲飛,卻完全沒好好思考過其他的問題。

  日本人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他們懂得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,來讓自己的文化茁壯;那我們呢?外邊兒一邊吸收,裡邊兒卻一邊退化。你說,中文呢?我們要把中文放在哪呢?


  不過這些充其量也不過是我自己的一些碎碎念。畢竟我拿不出好的論文佐證,也沒有好的成績來說服他人;在這分數跟前途至上的社會中,以上恐怕都只是螞蟻般大小的屁話吧!












[PS] 這篇是我打的不是轉貼的 某個姓提的請不要不屑它 ="= (大不悅語氣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mon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