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者:林宏達
高民環,二○○八年《富比世》榜上有名的富豪,去年身價高達新台幣近六百億元的他,每做一個決定,都會想到創業夥伴時刻提醒他的兩句忠告。
即使已事隔二十年,台灣國際航電(Garmin)董事長高民環還是忘不了當年創業夥伴蓋瑞(Gary Burrell)給他的兩句忠告,也是這兩句話,一次次幫助他做出關鍵決定,改變了他的命運。
在台灣,高民環並不是大眾熟悉的名字,但在全球GPS(衛星導航)產業,他是「喊水會結凍」的霸主,他領導的台灣國際航電 GPS品牌,今年第二季全球市占率近四成,是全球GPS霸主。
一九八九年,他白手起家創立台灣國際航電,十九年後,他搖身一變,成為二○○八年《富比世》美國富豪排行榜(The 400 richest Americans)上,排名第二百六十二名的富豪,他的身價約為新台幣五百八十三億元,足以買下一整棟台北一○一大樓。
時間回到一九八九年,當時高民環遇到一個問題:他看好GPS的未來發展,認為這項技術正要起飛,但公司卻駁回他的意見,要大幅刪減研發預算。
有一次,他和好朋友、公司副總裁蓋瑞吃飯,才發現灰心的不只有他,蓋瑞告訴他,他想辭去工作,專心在教會傳道,「為什麼不創業呢?」高民環問,蓋瑞笑了笑說,「除非找到像你這樣的夥伴,我才會創業,」兩個人一拍即合,開始創業。
但
是,創業難,在美國創業更難。高民環當時已經四十歲,不再是個年輕人,GPS當時也還是一個像冰箱一樣大的專用儀器,前景不明,該如何替公司決定方向?
剛創業的前兩個月,他和蓋瑞兩個人,整天關在房間裡,裡頭只有一張桌子、兩張椅子,兩個人閉門苦思公司未來的營運計畫。
做決策前問自己兩個問題
當
時高民環還沒有營運公司的經驗,蓋瑞卻比他大上十二歲,看過美國景氣的起起伏伏,每當高民環提出新公司營運的想法,蓋瑞一定會追問兩個問題:「如果這麼
做,遇到不景氣,會怎麼樣?(What if we have a
recession)」「如果這麼做,對手卻突然推出殺手級應用,我們會怎麼樣?(What if competitors come out
with a killer product)」--「這兩個問題,是我得過最重要的忠告。」高民環說。
當時,在美國科技產業,許多公司的目標都是「趕快賺大錢」,為了衝高獲利,不管是運用財務槓桿,還是砸大錢行銷,不少科技公司努力的方向,不是推出改變市場的產品,而是趕快衝高獲利。
在
蓋瑞眼中,這些卻不是穩固經營公司的好策略,在他的工作生涯中,他看過其他競爭對手公司,一開始就借大錢,到亞洲興建規模龐大的廠房。景氣好的時候固然可
以賺大錢,景氣不好的時候,公司卻馬上面臨倒閉危機,「蓋瑞工作生涯裡遇過好幾次不景氣,每次不景氣,公司就得裁員,員工就要受傷害。」高民環回憶。
有
的時候,市場會突然出現想像不到的大變化,即使你手上握有強而有力的產品,公司仍有可能一夕間從非常賺錢,變成虧損,像曾紅極一時的試算表軟體Lotus
123,在微軟推出殺手級試算表軟體Excel後,公司就拱手讓出市場領導權,一失去領先地位,公司從此就一蹶不振。
為求永續經營再想三件事
蓋瑞當時快五十歲,這兩句忠告,其實是結合他一生工作經驗,對如何永續經營一家公司的觀察,反覆思考這兩個問題,高民環悟出三個經營公司的重要原則:「第一,對現金要節省,」「第二,對設備和人才,要積極投資,」「第三,公司必須發展面對變局的彈性。」
第一:現金存量夠安全?
因
為蓋瑞的堅持,台灣國際航電創業開始時,和一般美國公司高財務槓桿的經營風格很不一樣;一開始,他們選擇在新店一間四十坪的小公寓裡開始創業,蓋瑞每天坐
在生產線旁邊,指導生產,「工程師英文不好,蓋瑞就一個字、一個字慢慢講,直到員工聽懂為止。」高民環說,第一條小生產線賺錢之後,他們再把賺來的錢重新
投入,用來擴建廠房。
在蓋瑞的影響下,高民環對現金存量十分重視,台灣國際航電不只很少借錢,帳上也長期保持有大筆現金,「很多分析
師經常問我,為什麼要保留這麼多現金?」高民環笑著說,在美國分析師眼中,公司應該把這些錢投資出去,才能賺更多錢,高民環卻堅持,帳上一定要保持十億美
元(約合新台幣三百二十億元),甚至十五億美元的現金,公司才算是安全。擁有大量的現金,以台灣國際航電的支出計算,即使超過半年,公司不再賺一塊錢,台
灣國際航電還是能照常運作。
為了避開風險,除了財務保守,從創業開始,台灣國際航電就開始分散市場。每次他都會和蓋瑞反覆討論,「如果對手也推出更好的產品,我們該怎麼辦?」因為雖然他們在GPS技術領先,卻難保不會有一天,出現難以打倒的對手,讓公司陷入危機。
「所以我們從第一天,就認定不能只做美國市場,要做國際化的公司,」高民環說,他們不斷分散產品線和市場,降低風險。
一開始,他們從航海和航空GPS產品起家,其他對手只在這個領域競爭,他們卻再跨入運動用、車用GPS,甚至手機製造,連原有的航空市場,台灣國際航電也不斷整合其他飛機的導航產品。
他們從原先只負責生產儀表板上的GPS,最後卻把整個飛機儀表板上的導航設備都和GPS整合,台灣國際航電在小飛機市場的市占率,甚至衝破九成,「從技術上來說,我們的核心能力,早就不只是GPS,而是整合能力。」高民環說。
但即使從創業時就小心翼翼的規避風險,還是難免遇到令人捏把冷汗的危機。
有一年,美國小飛機保費大幅提高,一年新增的飛機數量,竟從一萬七千台降到一千四百台,台灣國際航電最賺錢的飛機導航市場規模突然剩不到十分之一。
另一次挑戰是,九一一恐怖攻擊時,美國政府一度要求所有小飛機停飛,台灣國際航電最重要的美國飛機導航市場規模馬上蒸發一半,「那個時候,我們早已跨足海外,歐、亞市場的成長,填補了美國飛機導航市場的空缺。」
第三 :變局因應夠彈性?
去 年達到頂峰的金融海嘯則是另一個例子,「這次,是所有人都受影響,」高民環說,在這波危機中,他的主要客戶--全美第二大通路公司電路城(Circuit City)倒閉、美國最大的造船公司裁員四○%、小的造船公司關閉、主要的競爭對手麥哲倫(Magellan)也被迫出售,台灣國際航電的股價更曾一度跌 到只剩十五美元(二○○七年股價曾達一百一十九美元高峰)。
忠告要受用,最難在落實
直到現在,每次要做決定之前,他腦中還是隨時會想起創業時,蓋瑞問他的兩個問題,要讓忠告發揮力量,最難的其實是落實。
像景氣好的時候,公司裡的員工都急著要資源、擴張版圖,「有的時候,一擴編,就是增加一、兩百人。」但一想到這兩句忠告,高民環會先問,錢究竟要花在哪裡?再仔細分析,不花這筆錢,對公司分散風險,或是競爭力究竟有什麼影響?
「不是光靠這兩句話,就能帶來戲劇性的影響,」高民環說,是靠每天不斷討論、實踐,才造就今天的結果。
但是,對高民環來說,這兩句話就像指南針,替他指出了經營公司的核心價值。
「人永遠要為雨天準備(Ready for rainy days),」高民環說,「沒有任何事是永恆的。」這兩則忠告,他會一直放在心裡提醒自己,在想贏、想賺大錢之前,必須為可能的失敗做好充分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