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最近接受的資訊有點小爆炸,《爛頭殼》、《記得你是誰》、《野火集》、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。

  我想先思考一下,為什麼會來這個系。尤其這學期剛開學沒多久,我又開始困惑了…。

  傳統典籍分類從七分法到四分法,今日普遍說法是「經、史、子、集」四類。經包含最晚列入的《孟子》,總共是十三經;史除了紀傳、編年、紀事本末,還有地理志等;子包含的範圍較廣,有點像把其他三類不容的書籍都丟了進來;集主要是合冊,含一時之詩選、文選…。

  如果覺得上一段文謅謅地讓你感到浮躁,我想告訴你,那還只是「正常」的範圍,是高中範圍你必須知道的內容。但我遇到的困境之一,是常常看到比上面那段文字更深奧(講白一點叫更無意義,徒增頭痛用)、更冗長的文章開頭、結尾;通常這樣咬文嚼字的段落,可以撐到不下五百字的場面,之後才是正文(然後結尾再撐五百字)。我很想說,為什麼作者不把觀念簡單扼要地表達出來,反而要近乎炫耀似地引出一堆名言佳句,搞得自己好像學識淵博,舌頭上的蓮花不知道開了幾百朵,但結果只是將文章淺入深出,該反胃的內容都吐完了,還沒看到真正想傳達的內容。

  另一個難處,是呼應經史子集那一段。現在的人,至少在系上看起來,是對「集」比較愛好,其餘三者則遠遠落後,失寵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想當然爾,「經史」方面的課程,愈來愈少開,就算有教授想開,也因為修課人數太少而難產。(當然還有現在大家都想選涼課的問題…不過這不是我主要想討論的內容。)再加上近年學校政策、內部問題,導致功力深厚的教授一個一個被逼退。面對如此窘境,讓比較熱愛經史的我,突然不知所措。

  回想當時從自然組跨考的動機。雖然高中前兩年學習進度幾乎空白,但在第三年,我發現雖然自己對理化生有所喜好,但更多方面表示了自己對社會科的眷戀──即使在前兩年,我連正眼都沒看過它們一眼。我喜歡文史,喜歡從它們背後中探討出新的意義,來正視今日的人事物。國文老師從所學中,精確地分析社會人、事,有時一針見血到令我瞠目結舌;歷史老師曾說過:「忘記大屠殺,就是次屠殺。」這句話我永遠都記得。我希望,就算不能達到如此高深的前瞻性,至少也可以像相聲瓦舍《戰國廁》那樣,將多少代風花雪月,笑談中交付予眾人,讓大家在歡樂之餘、了解歷史之餘,更可以進而反思現代生活。

  龍應台《目送》有種賺人熱淚的溫馨,但我更喜歡她在《野火集》中的針砭性;張曉風《幽默五十三號》幽默不失批判性,相較之下,近年作品不但溫和,還有種在空中樓閣寫作的距離感。我喜歡她們兩位早期的作品,雖然有時候偏激了點,但代表了社會某角落發出來的聲音──而不只是像原本一樣的寂靜無聲。《野火集》中有句話刷到了我的心弦:「知識份子應當站在權力者的對面。」以自身所學,觀察、監視、批判,喚醒然後改善。我想這是讀書人所必背負的重責。

  然而目前狀況則是大相逕庭。某公領系老師曾批判中文系(及國文系)走不出歷史的籠子,只在過去中打轉。這個言論與我高中國文老師所提過的十分相似。人在時間中總是要慢慢成長向前的,但中文系自五四之後,長久以來未有新思維,而只是在「文言文該佔國高中課文多少比率?」這般支微末節紛爭,實在可笑。關於這部分,我腦袋隱藏的理科細胞想到一個比喻,「就好像你一直在簡化物理算法、公式,卻未曾想過要去找出新的定律。」簡化公式有利於科學沒錯,但一直在舊觀念中來回踱步,其實不斷地簡化再簡化…,我們也不會得到新的知識。

  高三的時後請益過一位國文老師,比較台大、師大、政大、清大,這四所中文系的差異。那時得到的結論是,四個大同小異,但師大比較偏重於經史類、小學類。但想不到,今非昔比,因為學校內部諸多問題,現在不但師大國文原本的長處佚失,比子集又不一定比不上別的學校。寒假回高中遇到另一位國文老師,同時也是師大國文系畢業的,她說,老教授都走了,現在的師大國文,可能還比不上政大中文。從我的角度想想也是有道理,政大還有商、傳播的資源在校內,可以使用,但師大,環顧四周,我似乎找不到其他比較有興趣的支援。再加上經史也存在著死板、僵化不前的問題,面對故步自封的老古板教授,到課唯一的目的,除了賺個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的學分,就只剩浪費生命而已。

  今天和高中同學,同時也是大學同校,兩人在閒聊。我發現,我們兩個不是第一次聊天,不是第一次聊到「師大」,而每一次的內容幾乎都吐不出什麼師大的優點。當然,這所大學畢竟排在全臺一定的地位,還是會有些優點的,但總是被更大的缺點蓋過去了。有些事情,尤其現在和以前的差異,沒進到這間學校之前,我們都不了解。從教授的不滿語氣中聽出學校內部運作的可悲,從行政人員的閒聊中聽到又一波的黑暗。還有「師培」的問題,社會傳統觀念仍將師大建構在「學生都要當老師」的基礎上,殊不知人事已非,學生有了不同的想法;學校似乎有體認到這點,曾疾呼「國際化」之類的口呼,但很悲哀地口號始終只是口號,再加上原本的刻板印象又沒消除,情況惡化的結果是,這間學校裡外不是人。

  然後又談到高中國文老師說過的話。我記得些許話語,但同學說的那句話卻是我沒有印象的。同學說,這句話在乍聽到之際給了他很大的震撼,現在還銘記在心。當他將那句話脫口而出時,我發現我差一點就止不住框中的淚……

  「不要讓雄中成為你的巔峰。」

  高中是讓我引以為傲的。那樣自由的環境,那多樣化的同學;雖然個性不一定每個都是我所喜歡的,但各式各樣的怪咖讓我在與他們合作之際,成長了許多。到了師大,我反而覺得大學乏味,帶給我的趣味、增長不如往昔。雖然會誡自己不要拿陳年來說嘴,但仍不時會憶起那段青春的回憶。然而,這樣的心態卻是有點糟糕的悲哀。我悲哀大學帶給我的,包括社團,包括課業,包括人事物,居然是少得可憐,即使拚命地向外掘取資源,聽演講、看表演、騎單車四處晃,內在還是愈來愈窮。

  這樣真的很悲哀。當感覺到臺上教授,講得都是令我厭惡的陳年裹腳布,不翹課的原因除了怕點名,還有感到學不到東西的悲哀──不管翹課,或是不翹,學到的都沒有很多。我好怕雄中真的成為我的巔峰,好怕以後得到的智識、感動,都無法超越以往,好怕我就只能這樣耽溺於過去……

  去年填志願的時候,我很厭惡T大,因為我看到不少在班上讓我厭惡的人(個性簡直是個人渣!)進去,又看到更多為了掛上T大頭銜,而瘋狂填該校的系,準備進爛系便想辦法轉系,是所謂「T大病」。還有其他跡象顯示該校學生的猖狂(從校長開始帶頭逐名利……),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人文環境。對我而言,我還比較嚮往私校,那樣多面向的人文環境,也許可以讓我學到更多,而不只是成天和第一志願學生混,被「上流社會」的思想洗腦。

  但到臺北之後,我漸漸發現到了T大的權威性。雖然每個系不一定都是全台的龍頭,但得到的資源,卻是如此大量、多面向。另一個重點是,自由的風氣,是在師大的我,已經好久沒嗅到的氣息。

  同樣是雄中畢業的小柯,LTK主唱,在《爛頭殼》中提到自己對夢想的態度:大學時滿腔的熱血,但之後漸漸地消失。也許這是對生活的一種無奈吧。但看到LTK仍想辦法在偏保守的社會中,不顧一切地殺出一條自己認同的血路,這就是像在《野火集》中的態度一樣,是我所嚮往的。或許在未來,我的仇視也會變成溫和,但至少在燃燒的此刻,我想要堅持我的信條。

  《記得你是誰》中有一句也讓我十分感動的一句話:「不要因為擔心做錯決定而浪費大好時機,也不要因為得過且過而錯失改造世界的機會。」

  Vous vous appelez comment? 你是誰?我想要找個安靜的角落,耗盡整個血紅色的黃昏來思考,然後走上我自己想走的路。簡單的說,我只是個不甘寂寞的靈魂吧…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mon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