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0/04/11,城市舞臺。

  這齣舞台劇一開始是衝著李國修的名字買票的,但其實他從頭到尾都沒在演出現場出現過…哈…

  話說回來,這是我第一次觀賞屏風表演班的作品,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覺XD

  還有屏風的VIP感覺真是一點都不親切=_=....

  (題外話結束XD)

  我想先從舞臺佈景這方面來說。用金屬色澤的直柱構成建築的框架,再輔以幾片霧面效果的板子,嵌上支軸,便成了一道旋轉門。整場表演中大佈景也幾乎沒動過,只是小道具,例如桌子、長椅等,在臺上移來移去;這種方式雖然比起其他齣劇,感覺樸素了許多,又沒有太多意料外的巧思,但那簡單俐落的感覺,還是讓我十分喜歡。

  燈光也是讓我讚嘆的地方之一。也許是因為劇中橋段會讓觀眾比較注意燈光的關係吧,我才會特別去注意它。Spotlight點的不同、燈光顏色的差異,以及投射在舞臺佈景白色板子上的背景圖案(有花、有彩紋,或因不同場景而有不同的圖案),一點一滴的小細節,就足以改變臺上整個氣氛,十分的有趣。但可惜的是我覺得投射的字幕在燈光下不太明顯,讓觀眾很容易就忽略掉它。

  我想說的是,一般我們欣賞的都是「劇情」,深一點是「演技」,但漸漸地,我開始會注意起舞臺上那些無聲的東西。包含的還有幕與幕之間的轉換、佈景的到位,然後不禁讚嘆起那默默一群設計的人員。演員、導演,都會在表演結束後出來謝幕,是我們看得到的那一群人;但還有「另一群人」,是從頭到尾都在後臺默默付出的。當然除了上述的人員以外,還有負責服裝的人們;設計出可以在短時間內便換完整套的衣服,是我始終覺得既疑惑又敬佩的!

  再來我要稱讚節目單!哈!之前從來沒看過這麼詳細的節目單耶!是我刻板印象中的兩倍厚度!除了把每個人的照片都掛得大大的以外,還有豐富的劇情簡介,連場次結構表都出現了!除了看起來爽度一百之外,打起心得文更得心應手...XD




  好啦不要急著問說怎麼還沒打到劇情感想,接下來就是了咩。




  我必須很老實的說,在內容方面,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驚喜。因為類似的情節,似乎是我在很多地方都看過的老套…

  (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…它本來就是老劇改編新演的關係…)

  但是我還是受到震撼了。被層層笑點包裹著的哀傷。

  我聯想到的是這個



  黎明。想到累死人的看上他跟重愛輕友想到他在電影中飾演的角色,梅蘭芳。





  我有提過我看《梅蘭芳》看到很想哭嗎?

 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伯寫給畹華信中的其中一句話,說道:其實伶人是最沒地位的,只能在臺上為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活。

  (然後很不幸地我有點想成為這種人。)

  《徵婚啟事》也給我相似的感覺。臺上演著角色,臺下藏著心事,然而即使心事再怎麼沉重,導演叫你笑的時候你就得笑,角色該哭的時後你也不能哭得太假。這是演員令人欽佩的一點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也是演員最冷血的一點。目前的想法是如何我並不清楚,但老一點的觀點,例如《梅蘭芳》中,演員,代表的就是一種賣笑的卑職。(沒選字時新注音打成「悲」職…好像也挺貼切的…)

  一個上班族下了班之後,便可以卸下上班族的包袱;但一個演員走下了舞臺之後,他還是得繼續演戲,差別只在於,臺上演的叫表演,臺下演的叫人生。




  好像扯遠了點…回到主題…





  《徵婚啟事》是齣「戲中戲」(讓我聯想到暗戀‧桃花源…),主軸是某劇團要演出一齣《徵婚啟事》,內容是一名女子,因為徵婚,而陸續與十五名男子見面。



  女主角是尹馨。赫然發現她是心理系的學姐!



  演員的演出很有水準!不意外…哈。倒是劉品言跟曾國城嚇了我一跳。前者是因為很久沒看到他表演了,而且這次不是在電視而是在劇場!後者表演的流暢度只能用amazing來形容。劇中他扮演了十五個角色(十五名徵婚男子),包括企圖離婚的男人、渴望成家的公務員、宅宅、自卑的人、流氓、變態變態的人(XD)……每一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,而且都被詮釋的維妙維肖,也因此達到了許多笑點,讓演出時整場不乏笑聲跟鼓掌聲。當然,有了這些專業的演員,這齣戲才會勾起我的共鳴。

  不過我總覺得我好像共鳴到的點不是表演主要要給觀眾的點……單子上寫得是喜劇為什麼我看完有淡淡的哀傷O口Q.....

  簡單的說(謎之音:終於有個像樣的重點句子出現了…),劇情挺有意思的雖然老套,演員挺有意思的,票價也…挺有意思的O口Q。是齣值得去看的舞臺劇喔!

  (我覺得上面那一段超敷衍的XD但是真的推這齣戲!6月臺北還有加演的樣子!是在國家戲劇院喔哦哦哦!)

  話說回來,這齣劇改編的來源(同名小說)的作者─陳玉慧,與改編成舞台劇的李國修先生,寫作的力也是令我讚嘆!可以將這麼多面向的人,在臺上活靈活現,而沒有太虛假的突兀感,實在太帥帥了!

  (突然想說…要讚嘆的東西太多了…就讚嘆天吧…)




  在表演中,女主角在「戲中戲」中扮演的是一名需要感情的人,而在「戲」中,她同樣也在感情中打轉。她想要藉著某劇團的《徵婚啟事》的演出,來逃避與丈夫瀕臨崩塌的婚姻,在劇團中又與已婚的燈光設計師產生了情愫;前女友(是的,是一對蕾絲邊)又出現在她身邊嚷嚷鬧鬧。煩亂的感情關係,似乎也跟自己所演角色的情感有多方面的重疊。再加上導演求好心切的壓力,更逼女主角走向崩潰邊緣。

  戲中對於男主角的背景並未多加著墨,但同樣遇上了感情問題。已婚的他喜歡上另一個女人,卻又因為對做出選擇後的未知感到害怕而煩惱。同樣地,舞監、導演,其實也有著情感困擾。這幾個人,帶著自己的困擾,卻又演著一齣愛情性質的舞臺劇。因此,當自己的問題愈來愈大時,便逐漸分不清楚,到底什麼是戲內、什麼是戲外……甚至出現了,在互相透露自己的想法時,還要先問彼此「你現在是在演戲嗎?」這樣的情形。在我看起來,很心酸。

  李立群《演員的庫藏記憶》中提到,自己演出一個角色之所以成功,除了來自於自己的生活體會外,更多的是從他人經驗中吸收喜怒哀樂。因為一個人所能遇到的人、事、物有限,得要參考其他人的經驗,才可以把任何角色更完美地展現。

  大家的普遍認知,也許都是認為,一個人演自己的經歷比演沒遇過的事物容易多了。這同時也是我擁有的迷思。但,在《徵婚啟事》中,我看到另一層面向。演出自己經歷以外的那種角色,是一種考驗,在臺上詮釋自己經歷過的感受,卻又何嘗不是一種挑戰?

  至於就編劇的說法,這齣劇主要的寓意是想透過十五個不同的男人,闡述一個共通點:寂寞。男人跟女人一樣都有寂寞,但卻更難以坦述。也許在臺下觀賞表演的自己,也曾經跟十五個男人中其中一個說過一樣的話,也許經歷過他們正在經歷的某些事,也許,臺上的他和臺下的自己,其實就是同一個故事。編劇的這段說法我同意,也有相同的想法,只是就沒上三段的那種感觸強烈了。

  或者該說,每一位看完《徵婚啟事》的觀眾,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體悟吧。




  那你呢?「你,徵婚的動機是什麼?」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monkey 的頭像
    mimonkey

    嚮。

    mimon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